bisigenet 发表于 3天前13:06
中国养生学是在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思想指导下,研究人类生命规律,探讨如何增进人体健康,对抗过早衰败,达到人的寿命的自然极限的一门科学。它的基本任务是:正确揭示人类生命规律,宇宙自然规律,自然界与人的关系,找出危害人体健康与生命的各种内外因素,为人类从事争取健康与长寿的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与方法。
中国养生学在几千年的发生,发展,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,就已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、人民的健康长寿,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它的理论与方法,不仅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扬,同时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视和利用。
正如“民以食为天”一样,“食、色、性也。”也是中华民族的至理名言。在中国养生学中,饮食养生和房中养生,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。历代不同门派的养生学家,在“男女授受不亲”的时代,冲破封建观念的禁锢,对人类生存与生活不可缺少的房中养生,做了不懈地探索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总结出成套的理论。这些理论与经验,不仅对古代人的养生保健活动,起过积极作用,就是对今天性科学、性医学(包括计划生育、优生优育,防治疾病、抗衰老等方面)的研究,无疑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。这些丰富多彩的房中养生知识,分散在各个学派的著作之中,对这些闪烁古代东方人智慧之光的历史文献进行全面地挖掘和整理,并最大信息量地提供给当代学者加以研究和利用,是推动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。正是为了这个目的,我们立意编辑了这部《中国古代房中养生秘笈》,藉以提供更多的原始文献为研究者所用。
但是,必须指出:由于社会制度和科学水平所限,古代人的认识能力必然要受到限制。诚如吴阶平博士所言:“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,诸如古印度、古希腊、古埃及等,对于性的探索与研究方面,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,如印度的《卡玛箴言》阿拉伯的《芳香园》罗马奥维德所著的《爱的艺术》。这些文献与一切文化遗产一样,是对古代人类性实践的总结,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但因受历史条件限制,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,精华与糟粕同在,科学与迷信共存……”(引自《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》)。
由于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,具有同一的规律性,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也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,许多文献也同样是“精华与糟粕同在,科学与迷信共存。”为了给研究人员及相关读者提供完整的古代房中养生文献,因此,有些掺杂者封建迷信的甚至是违反科学和社会道德内容的篇章,也收入本书之中,如“采战御女”,“女胎转男”“采补修炼”、“补精还脑”、“丹方术势”等。我们深信,本书读者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,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,本着“取其精华,去其精粕”的科学态度阅读本书,达到“古为今用”、“推陈出新”的目的。
一、马玉堆汉医书
《马王堆汉墓医书》,指 1973 年底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 14 种古代医书。其中帛书 10 种,竹木简 4 种。经帛书整理小组整理,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。据专家考证,其中竹简《十问》《合阴阳方》《天下至道谈》及帛书《养生方》《杂疗方》的主体,属古代房中类著作。这些帛书、竹木简抄写的年代,当在秦汉之际。为研究我国古代养生学、性医学和性保健,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。由于年代久远,帛书残损相当严重。虽经精心修复,仍有诸多缺文,也不可读。故在收录整理时,参校《马王堆医书考注》本又作了适当删节。
二、黄帝内经
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,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期间,托名黄帝所著。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:"《黄帝内经》十八卷”。汉魏以后有多种版本,唐代经王冰(启玄子)整理、注释,原为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两帙各八十一篇。宋代再经林亿等校正、孙兆重改误,所缺七十二《刺法论》、七十三《本病论》据刘温舒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》补入。
此处所选《上古天真论》为《素问》中黄帝与岐伯关于精、神、气、血问答的第一篇,主要论述人类生理生殖发育过程与自然规律。据上海古籍出版社《二十二子》整理。
三、黄庭经
《黄庭经》,撰者佚名。传说魏晋之际,南岳魏夫人华存从景林真人处取得秘藏书稿,撰为是本流传于世。该书遂成为方士修道之金科,学仙之玉律。
《黄庭经》一名首见于晋·葛洪的《抱朴子·遐览》,该书实分为《黄庭内景经》、《黄庭外景经》和《黄庭中景经》。此书被收入《道藏》,也收入《云笈七签》,历代有不少注释本。这里辑录的该书关于房事保健的几段语录,是据《道藏》本逢录的。
四、拖朴子内篇
《抱朴子内篇》二十卷,晋:葛洪撰。葛洪,字雅川,号抱朴子,丹阳句容人。《晋书》有传。葛氏自幼好学,喜神仙导养之术。先从郑隐学炼丹,后从鲍靓习“内学逆占”之法。元帝时以平贼功赐关内侯,迁咨议参军。晚年辞宫,居罗浮山炼丹、著书,81 岁卒。著有《抱朴子》内、外篇及《肘后备急方》等传世,《隋书》著录《序房内秘术》等今已亡佚。本书“至理”、“微旨”、“释滞”、“遐览”、“极言”各篇较集中反映了葛氏关于房中养生的见解,其中提到的许多著作,也为研究古代文献亡佚情况提供了线索。这里所收各篇是据《道藏》整理的。
五、储氏遗书
《褚氏遗书》一卷,南齐·褚澄撰。褚澄,字彦道,阳翟人。尚宋文帝女,拜驸马都尉,入齐为吴郡太守,官至左民尚书、右军将军。澄精医术,名盛一时,《南齐书》有传。《褚氏遗书》,《宋史·艺文志》始有著录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:“其书于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之理颇有发明”。全书分受形、本气、平脉、津润、分体、精血、除疾、审微、辨书,问子十篇。这里所选受形、精血,问子属论述生理、房室、保健等内容。收录时据乾隆敬修堂刻本并《四库全书》等版本整理。
六、养性延命录门
《养性延命录》一卷,南朝·陶弘景撰。陶弘景,字通明,自号华阳陶隐居,丹阳袜陵人。据《南史》载:陶氏读书万余卷,善琴棋,工隶草,齐高帝作相,引为诸王侍读,除奉朝请。后辞官隐居修道。梁武帝即位召不至,而帝每有大事,必使人咨询,故时人称“山中宰相”。年 81岁卒,谥负贞先生。陶氏不仅是杰出学者,也是著名的医药学家。生前所著颇多。如《本草集注序录》《养性延命录》等。这里所收为《养性延命录》第六篇,辑有当时房中著作的论述,较有文献价值。据《道藏》本整理。
七、医心方
《医心方》三十卷,日本丹波康赖撰。关于作者和书,荷兰高罗佩在《秘戏图考》中写道:“这部由唐及更早时期的几百种书籍的摘要组成的著作,由中国血统的著名日本医师丹波康赖收集并分类。他 982 年开始编撰此书,984 年成书。”(按公元 984 年为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(雍熙中国古代房中养生秘笈元年))。该书辑录的许多内容,原书在中国已亡佚,而从《医心方》中却可以看到。近人叶德辉整理的《洞玄子》《素女经》、《玉房秘诀》、《玉房指要》即从《医心方》卷二十八中辑录的。这里选录该书卷二十一、二十八专论“妇科”和“房内”两卷。据原书影印件并叶氏刊本整理的。
八、索女经
《素女经》,古代房内秘书,早佚,作者不可考。今本为近人叶德辉辑自日人丹波康赖所撰《医心方》卷二十八,后收入《双梅景暗丛书》。
叶氏在《新刊素女经序》中写道:“《隋书·经济志》子部医家类有《素女秘道经》一卷,注云:‘并《玄女经》”,又有《素女方》一卷,新旧唐志均不著录。惟日本宽平中见在书目有《素女经》一卷,而无《玄女经》、《素女方》,疑其时合为一书不复分列也。”这里所收已据叶氏癸卵观古堂刊本及《秘戏图考》所收校理。
九、玉房秘诀
《玉房秘诀》,古代房内秘书,早佚,今本为近人叶德辉辑自日人丹波康赖所撰《医心方》卷二十八。后收入《双梅景暗丛书》。
叶氏在《新刊玉房秘诀序》中写道:“日本丹波康赖所撰《医心方》书中,到《玉房秘诀》、《玉房提要》,详言房中阴阳之术。所称黄帝、彭祖之说,亦不见于他书。尝考《隋书》注释子部医家类,载有《玉房秘诀》十卷,又重出八卷,均不提撰人。《唐书》注释志作《房秘录诀》八卷,冲和子撰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作《冲和子玉房秘诀》十卷,张鼎撰。此书每称冲和子曰则为张鼎书无疑。但所谓指要者,仅寥寥数条。或即一书异名,或撮书中要指别为卷帙,俱未可知。“……丹波之所称述,不过存什一于千百之中。而其书若存若亡,不传于中土,不入于《道藏》……今幸同州之国,文教相通,秘本流传,还吾故土。”上述叶氏之说,已指明《玉房秘诀》、《玉房指要》同为辑佚之书。这里是据叶氏癸卯观古堂刊本整理的。
十、玉房指要
《玉房秘诀》,古代房内秘书,早佚,今本为近人叶德辉辑自日人丹波康赖所撰《医心方》卷二十八。后收入《双梅景暗丛书》。
叶氏在《新刊玉房秘诀序》中写道:“日本丹波康赖所撰《医心方》书中,到《玉房秘诀》《玉房提要》,详言房中阴阳之术。所称黄帝、彭祖之说,亦不见于他书。尝考《隋书》注释子部医家类,载有《玉房秘诀》十卷,又重出八卷,均不提撰人。《唐书》注释志作《房秘录诀》八卷,冲和子撰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作《冲和子玉房秘决》十卷,张鼎撰。此书每称冲和子曰则为张鼎书无疑。但所谓指要者,仅寥寥数条。或即一书异名,或撮书中要指别为卷帙,俱未可知。“……丹波之所称述,不过存什一于千百之中。而其书若存若亡,不传于中土,不入于《道藏》……今幸同州之国,文教相通,秘本流传,还吾故土。”上述叶氏之说,已指明《玉房秘诀》《玉房指要》同为辑佚之书。这里是据叶氏癸卯观古堂刊本刊本遥录的。
十一、洞玄子
《洞玄子》一卷,作者真实姓名、籍贯、生平均不详,文献目录亦未见著录。
此书为近人叶德辉从日本丹波康赖《医心方》卷二十八中辑出,并据书中“洞玄子曰”,题名《洞玄子》。叶氏《新刊洞玄子序》称:“其书不见于隋唐史志……其文辞尔雅,多似六朝人绮语,非杂事秘辛控鹤监记诸伪书,所可同日论”。书中运用阴阳五行之理,论述房事养生、养性延年之道较为完整系统。高罗佩在《秘戏图考》中全文翻译了《洞玄子》。这里是据叶氏癸卯观古堂刊本整理。
十二、素女方
《素女方》,古代养生医方。见于《隋书·经济志》。新旧唐书却未见著录。但据近人叶德辉考察,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和《新唐书•艺文志》中著录的《古今录验方》中收有题为《素女经四季补益方》七方,然实际只有五方。叶氏进而从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七中获茯苓方二方,与前书以花荟方为君之五方合,故补录之。此事已由叶氏《素女方序》说明,并推论此方“唐时无独行之本,故新旧唐志并经不载”。
十三、天地阴阳交欢天乐赋
《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》不分卷,唐·白行简撰。白行简,白居易之弟,字知退。新旧唐书有传。唐贞元末进士,授秘书省校书郎,后任左拾遗,迁司门员外郎。简文笔有兄风,辞赋尤称精密,文士皆师之。《大乐赋》据叶德辉郁园校刊记介绍,“出自敦煌县鸣沙山石室,确是唐人文字,而原抄讹误甚多,无别本可据以校改。又末一段文亦未完,读之令人怏怏不乐也。……此类书,终以古籍之故,吾辈见之,即当为之刊传。”这里据《双梅景暗丛书》刊本整理。
十四、医方类聚
《医方类聚》365 卷,朝鲜·全礼蒙等編撰。成书于 1443 年,原书已亡佚。1861 年日人丹波元坚整理刊行有江户字训堂本 266 卷。该书为大型中医类书,辑录大量珍贵文献资料,如《修真秘诀》,既不见于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也不见于《道藏提要》,而《医方类聚》中却录有此书原文资料。
这是所收为《医方类聚》辑录《修真秘诀》的“房中补益”和“总论”。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年排印本校理。
十五、诸病源侯论
《诸病源候论》又名《巢氏诸病源候论》(简称《巢氏病源》)五十卷,隋·巢元方等撰。巢元方,据文献记载:“大业中为太医博士,奉诏撰《诸病源候论》五十卷。”该书实为集体编撰,“凡六十七门,一千七百二十论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云:“其言深密精邃,非后人之所能及。《内经》以下,自张机、王叔和,葛洪数家书外,此书为最古。究其旨要,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。”
这里所选关于房事、男性虚劳、男女阴阳易、妇科杂病等,据《四库全书》追录。
十六、子金要万
《千金要方》又称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或《千金方》三十卷,唐·孙思邈撰。孙思邈,华原人。《新唐书》有传。据载,孙氏少时通百家说,被誉为“圣童”。及长,帝以国子博士召不受,后拜谏议大夫,又固辞。孙氏晓阴阳,精医药,孟诜、卢照邻等均曾师事之。永淳(公元 682年)初卒,弁百余岁。
《千金要方》总括唐以前医学成就,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,在中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。这里所录为孙氏论摄生养性之作,其中“房中补益”
专论房事宜忌,对后世有较大影响。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参考《四库全书》本整理。
十七、延寿第一绅言
《延寿第一绅言》一卷,宋·愚谷老人撰。愚谷老人,籍贯、生平不详。全书论述了纵欲之害、子嗣优生、节欲保精、气功修炼、精气保养等,肯定了养生益寿的一些做法,同时,也指出古代房中术的一些弊端。这里按《丛书集成》初编应用科学类收录,并稍加整理。
十八、三元延寿参赞书
《三元延寿参赞书》五卷,元·李鹏飞撰。李鹏飞,字澄心,池州人。
《元史》有传。该书辑录历代养生文献而成,总论“人说”,卷一论天元之寿,卷二论地元之寿,卷三论人元之寿,卷四论却老还童之诀,卷五论神仙警世和阴阳延寿之说,可谓集古代养生之大成。其中房室养生收在卷一。这里据《道藏》选录其中部分内容。
十九、格致余论
《格致余论》--卷,元·朱震亨撰。朱震亨,字彦修,婺州义乌人,因居丹溪,故人称丹溪先生,丹溪翁。朱氏自幼好学,日记千言。稍长,从乡先生治经,为举子业。后益闻道德性命之说,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,遍访名师,专一致力于医,终于成为中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。
所著之书凡七种,多为学者诵习而取则。戴良《九灵山房集》有丹溪翁传,所述甚详。朱氏关于房事保健的论述,集中于《格致余论》一书。这里所选是据《书集成》本追录,并略加校理。
二十、养生四要
《养生四要》又名《万氏家传养生四要》五卷,明·万全撰(参见《万氏妇人科》题解)。《养生四要》一书为万氏养生理论系统之作。卷一论“寡欲”,强调坚忍;卷二论“慎动”,强调保气;卷三论“法时”,强调合阴阳;卷四论“却疾”,强调慎医药;卷五为“总论”,总结养生之道说:“只要不思声色,不思胜负,不思得失,不思荣辱,心无烦恼,形无劳倦,而兼之以导引,助之以服饵,未有不长生者也”。
这里所辑据清代《方密斋医学全书》本,参考他本整理。
二十一、广嗣纪要
《广嗣纪要》又名《万氏家传广嗣纪要》十六卷,明·万全撰(参见《万氏妇人科》题解)。万氏医学为祖传,尤精养生、儿科。
《广嗣纪要》一至五卷论养生与求嗣;六至十三卷论妊娘诸症;十四卷论难产及其预防;十五卷论育婴;十六卷为儿科医案。这里所录为一
至八卷,重在养生与保胎,著述多为家传及个人的经验,对前人论述亦多评注。据清《万密斋医学全书》本并参考他本整理。
二十二、万低妇人科
《万氏妇人科》又名《万氏女科》三卷,明-万全撰。万全,字密斋,祖籍豫章(今江西南昌),后迁居于罗田(湖北罗田),《湖广通志》、《罗田县
志》均有传。祖父万杏坡,父万隆均以医知名。家字渊源,使全成为医学大家。《罗田县志》称:“(万)精医,治病全活很多,著有《保命歌括》
《养生四要》《育婴家秘》《广嗣精要》《痘疹启微》行世。”《明史·艺文志》载有万著《保命活诀》三十五卷。上述诸书后均收入《万密斋医学全书》。这里所录即据上书,并参考其他版本整理。
二十三、古今医统大全
《古今医统大全》亦称《古今医统》-百卷,明·徐春甫撰。徐春甫,字汝元,安徽祁门人。《祁门县志》称:“(徐)汪宦门人,医家书无所不窥,著有《古今医统》、《医学捷径》。居京邸,求医甚众,即贵显者,不能旦夕致。授太医院官。”
《古今医统大全》为徐氏辑录明以前历代医书、医药资料,分类编撰,并根据自己经验加以评述而成。这里所选为卷八十四“螽斯广育”,卷九十九“养生余录上”,卷一百“养生余录下”,汇集了诸多精辟的养生论述,据清刻本整理。
二十四、本草纲自
《本草纲目》五十二卷,明·李时珍撰。李时珍,字东璧,号濒湖,蕲州人,《明史》有传。李时珍幼承家学,读书不治经,独好医书,精医术,官楚王府奉祠正。李时珍有感于本草品类名称烦杂,或一物而析为二三,或二物而混为一,乃穷搜博采,菱烦补缺,历三十年,三易其稿,撰成《本草纲目》。李逝世后,其子献其书,神宗嘉许,命刊行于天下。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。此外尚有《濒湖脉学》、《奇经八脉考》传世。
这里仅录《本草纲目》卷五十二“人部·人傀”所记历代有关两性畸形等内容。收录时依各本略加整理。
二十五、遵生八箋
《遵生八笺》水九卷,明·高濂撰。高濂,字深甫,号瑞南道人,钱塘人,为明代文士兼养生学家。传世文有《玉笺记》《节孝记》、《雅尚斋诗
草》;养生有《遵生八笺》《仙灵卫生歌》等。
《遵生八笺》收入《四库全书》子部杂家类,全书40余万字,分清修妙论、四时调摄、延年却病、饮馔服食、燕闲清赏、灵秘丹药,起居安乐,
尘外遐举八笺。自序云:“博采三明妙论,律遵生之清修;备集四时怡养,规遵生之调摄。起居宜慎,节以安乐之条;却病有方,导以延年之术。”这里只选录“饮馔服”(下)、“灵秘丹药”(上)、“延年却病”(下),并据各种版本略加整理。
二十六、既济真经
《既济真经》或称《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》--卷,署门人紫金光耀大仙邓希贤笺注。这是一部托名“纯阳”的道家之作,笺注者邓希
贤其人亦不可考。荷兰高罗佩《秘戏图考》收有此书,并称在上海见过某氏收藏的刻本,在日本也见过活版翻印本。高氏认为“虽然正文本身显示出许多古老的特征,注文却有后期道家房中的印记”,并判断其为“晚明的作品”。
这里所录即据高氏《秘戏图考》所收,并稍加整理。
二十七、修真演叉
《修真演义》或题《紫金光耀大仙修真演义》一卷。荷兰高罗佩《秘戏图考》收有此书,并称在日本见过翻印本和明代原版。尽管该书前有
“邓希贤识”小序,高氏还断定它是“《既济真经》的笺注者邓希贤所作”。书后有明万历甲午(1594年)春“越人”跋,谓“世宗朝,余受廪燕京。……略近侍,购所藏秘诀,得纯阳子帅(师)徒经义二书……不忍二书失传,爰付梓人”。此书内容与《既济真经》均属道家炼丹者的性修炼术。这里所录即据高氏《秘戏图考》所收,并稍加整理。
二十八、医学正印种子编间
《医学正印种子编》又名《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》,明·岳甫嘉撰。岳甫嘉,字仲仁,号心翼,妙一斋主人,江苏兰陵人。自幼攻读,屡试不
中,遂转而研医,痊治颇众。著有《妙一斋医学正印编》十六种,存世有《种子编》和《女科证治全编》。
这里所录为《种子编》男科专论生育的先天灵气、交合至理、交合有时、养精有道、炼精有诀、胎始从乾、父精母血、脉息和平、服药节宜和服药要领。岳氏所论,较前人之说颇有见地。今据明刊本逢录,略加整理。
二十九、东医宝鉴
《东医宝鉴》二十三卷,朝鲜许浚撰。许浚是朝鲜名医,对中医药颇有研究。《东医宝鉴》一书是综合中朝两国医学研究的成果,是继《医方
类聚》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。全书分为内景、外形、杂病、汤液和针灸五大部类。该书有较多章节涉及到养生和性医学内容。这里只从《内景篇卷--》《外形篇卷四》《杂病篇卷十》的辑录中选了部分内容,并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年影印本加以整理。
三十、素女妙论
《素女妙论》,系由《素女经》、《洞玄子》等古代房中书的片段编缀而成,并增补有编者自己的见解,约成书于明代。原书已亡佚。据荷兰高
罗佩《秘戏图考》载:该书正文前编者自署“洪都全天真校”,《序》题“摘红楼主人”,均不可考。高氏称,他曾见到保存于日本的两种版本。-是 1592~ 1596 年间的日本改编本,附有押图;一是 1880 年左右的日本抄本。文末有题识:“丙寅十一月西园主人书予暖香阁中”。
此书从内容到形式属早期道家内丹派之作,但与内丹派有明显差异。今据高氏《秘戏图考》追录,略加校理。
三十一、紫闺秘书
《紫闺秘书》十卷,题明·杏溪浣香主人撰,杏溪浣香主人,不知何许人,生平事迹亦不可考。据原“出版者序”说:“此书出自子中国明朝嘉靖年间一位自称‘杏溪浣香主人’的才子”,并说此书是“现藏为唯一之抄本。曾被称‘天下第一大奇书’。从明嘉靖起到清廷覆灭,此书先后录三为两个朝代的皇宫内院所珍藏和采用,秘传迄今已有 440 多年的历史”。成书过程详见《序》。这里版权,据1994年的整理本递录,并加以校理、编目,略去出版者的“序”和“后记”。